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记住密码
商 长5.7厘米、宽1厘米 此器为鱼形,周身光素,圆眼、短吻,线形口,短尾,尾末端不分叉。鱼鳍以阴线刻短斜线。商代玉鱼很多,在出土动物形玉饰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多直身鱼,少量为弯身鱼,有的作成刻刀,体形长短不一。
商 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 长7.8厘米、宽3厘米、厚0.2厘米 此器为扁平片雕,呈伏卧状,头部有冠状饰,长角向上勾卷,喙部镂空,宽尾下垂。《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句,传说,商人的始祖母简狄吞食玄鸟之卵而生下商的祖先契,所以商人崇拜鸟,鸟形佩在商代玉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商 长4.1、宽3.1厘米 此器为扁平片雕,正面展翅状,喙尖突,大圆眼,颈部略束,双翅外缘加工成卷云形勾曲,尾部圆钝,有爪。背部正中有圆孔,孔与鸟颈之间有斜向绑扎痕迹,在孔眼处穿插而过。
明 1368—1644年 高118厘米 三彩菩萨坐像是国家文物局在财政部的支持下使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征购的海外遗珍。为了保护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及时抢救和征集流散于国内外的珍贵文物,充实国家收藏,自2002年4月起,财政部设立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目前,使用这项经费已经征集了商代“子龙”铜鼎、宋代木雕观音菩萨坐像、北宋米芾《研山铭》、龙门石窟佛像等大量珍贵文...
清 乾隆(1736—1795年) 高43厘米 此尊造像头戴五佛冠,发髻呈葫芦形。面相饱满,眉眼细长,鼻梁修直,双唇微启,表情沉静。
战国 1951年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 直径6.5、内孔径4.2厘米 此器扁薄圆环形,两面纹饰相同,局部残留朱砂痕迹。瑗的内外边缘分别有阴刻同心圆,两圆之间雕琢勾连云纹。云纹均匀细密,在瑗面上分三层排列。为组佩重要饰件之一。
战国 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 长20厘米 此器由大小不同的玛瑙珠、琉璃珠、玉珠、绿松石管、玉管及蚕形和蝉形玉饰穿缀而成,为墓主佩带之物。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虢国墓地内出土多件串饰,其特点是讲究不同组件之间的排列次序和不同材质之间的搭配与组合,突出色彩方面的对比,个体虽小巧,但与组玉佩一样都能达到彰显身份的目的。
战国 1950年河南辉县固围村一号墓祭祀坑出土 长9.6、宽2.1、厚0.4厘米 此器双面对称雕刻。两端为龙首,龙头有楔形角,扁圆形眼。吻前突并向上卷曲,下颌低垂,舌内卷。龙首及玉璜周边以阴线纹刻出轮廓线,器身雕刻密集的谷纹。顶部正中钻一小孔,可供系佩。
战国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 长13,宽3.2厘米 此器呈扇面形,周边有对称的脊齿,一般于中部和两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钻一个小孔,供系佩。边缘刻阴线轮廓,内饰卧蚕纹。卧蚕纹因器形略有差异,有的是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也有用粗阴线勾勒反衬出蚕纹形象的。这些手法的应用,表明战国时期璜形器及其图案装饰的制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战国 1957年河南洛阳小屯村出土 长8.3、宽1.9、厚0.4厘米 此器呈扇面形,周边有对称的脊齿,一般于中部和两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钻一个小孔,供系佩。边缘刻阴线轮廓,内饰卧蚕纹。卧蚕纹因器形略有差异,有的是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也有用粗阴线勾勒反衬出蚕纹形象的。这些手法的应用,表明战国时期璜形器及其图案装饰的制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战国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长10.3-10.6、宽2.8-2.9、厚0.3-0.4厘米 此器呈扇面形,周边有对称的脊齿,一般于中部和两端各穿一孔,少量只在中部钻一个小孔,供系佩。边缘刻阴线轮廓,内饰卧蚕纹。卧蚕纹因器形略有差异,有的是以减地法使蚕纹凸起,也有用粗阴线勾勒反衬出蚕纹形象的。这些手法的应用,表明战国时期璜形器及其图案装饰的制作达到了非常成熟的加工水平。
春秋 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长7.3厘米、宽2.3厘米、厚0.3厘米 此器单面雕阴线刻双龙合体纹。双龙首分别位于器端,左上而右下,呈斜向对称、回首相向状。龙长吻、向后翘卷,大口长舌,舌下垂至器缘。方形眼,长眉。龙角有所不同,各钻一圆孔。龙身盘卷成S形,中部向左右各有一个凸起。
西周 长7.2、宽1.9、厚0.2厘米 此器单面雕琢单组人纹。人随器形躬身侧立,臂前曲,头部位于璜端,长发后披,纹丝不乱。
西周 长7.7、宽2厘米 璜是组玉佩中的主要饰件之一。“半璧为璜”,此器按形状估算,只及圆周的四分之一,有穿缀孔。器双面雕刻两条夔龙,斜向对称布局,头相望、尾交错,首尾之间各有一只卷云形足。龙首顶部有脊齿,首后端翘起似角状。《说文解字》称:“夔,一足”,夔龙为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除了玉器,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纹饰中,夔龙纹也是主要纹饰之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